袁州州学记
皇帝二十有三年,制诏州县立学。惟时守令,有哲有愚。有屈力殚虑,祗顺德意;有假官借师,苟具文书。或连数城,亡诵弦声。倡而不和,教尼不行。
三十有二年,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。始至,进诸生,知学宫阙状。大惧人材放失,儒效阔疏,亡以称上意旨。通判颍川陈君侁,闻而是之,议以克合。相旧夫子庙,狭隘不足改为,乃营治之东。厥土燥刚,厥位面阳,厥材孔良。殿堂门庑,黝垩丹漆,举以法。故生师有舍,庖廪有次。百尔器备,并手偕作。工善吏勤,晨夜展力,越明年成。
舍菜且有日,盱江李觏谂于众曰:“惟四代之学,考诸经可见已。秦以山西鏖六国,欲帝万世,刘氏一呼,而关门不守,武夫健将,卖降恐后,何耶?诗书之道废,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。孝武乘丰富,世祖出戎行,皆孳孳学术。俗化之厚,延于灵、献。草茅危言者,折首而不悔;功烈震主者,闻命而释兵;群雄相视,不敢去臣位,尚数十年。教道之结人心如此。今代遭圣神,尔袁得贤君,俾尔由庠序,践古人之迹。天下治,则谭礼乐以陶吾民:一有不幸,尤当仗大节,为臣死忠,为子死孝。使人有所赖,且有所法。是睢朝家教学之意。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,岂徒二三子之羞,抑亦为国者之忧。”
此年实至和甲午,夏某月甲子记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一
仁宗皇帝廿三年,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。那时的州县长官,有的贤明,有的愚昧。奉行诏令时,有的尽心竭力,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;有的装装门面,充当官、师,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。以致有些地方,一连几座城邑,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。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,使得教学受阻,不能推行。
仁宗皇帝三十二年,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。初来时,就召见一班儒生,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。他很担心人材流失,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,不能合乎皇上旨意。颍川人陈侁通判,听了很以为然,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。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,觉得太狭窄,不适宜改建为学馆,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。那儿土地干燥坚硬,那儿地势朝南,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。学馆的陶瓦、墙壁、大门、房廊,有深灰、雪白、朱红、漆黑诸色,完全合乎法度。所以学生、老师都有安身之所,厨房、粮仓都有安排之处。各种器物准备齐全,大家齐心协力建造,工匠技艺高超,官吏勤快不怠,没日没夜努力从事,过了一年,就将学馆建成。
在即将开学之时,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:“那虞、夏、商、周四代办学之事,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。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,与六国大战,想万世称帝,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,却连关门也守不住。武官战将,争相投降惟恐落后,这是为什么呢?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,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。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,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,都能极力推行儒学,所以民风淳厚极了,一直影响到汉灵帝、汉献帝的时代。当时,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,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;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,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。各路诸侯虎视眈眈,却都不敢称帝,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。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。如今躬逢圣明天子,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,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,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。当天下太平的时候,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;一旦有了变故,还可以坚持节操,做臣子的为国尽忠,当人子的为父尽孝。学了儒道,可以使人有所效法,有了精神支柱。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。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,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,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。”
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。
译文二
当今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,颁布诏书命令各州县建立学校。当时的知州、县令,有的贤明,有的愚昧。有的千方百计地尽力而为,恭恭敬敬地遵照皇帝的圣明旨意去执行;有的假借官府和师长的名义,随便写一个奉命办学的文书上报。有的地方一连几个城邑都听不到读书的声音。皇帝倡导的事情下面并不响应,教育事业受到阻碍而不能推行。
当今皇帝在位三十二年时,范阳的祖无泽担任袁州的知州。刚一到任,就召见学生,了解到当地校舍残缺败坏的情况。他十分担心人才会因此流失,儒学的教化成果会日益淡薄,无法符合皇帝要求办学的旨意。袁州的通判颍川人陈优,听说后同意祖无泽的看法,两个人的意见一致。他们先去察看原来的孔庙,认为那里房屋狭窄不值得改建,就在袁州衙门东边选定地方。那里的土地干燥、坚实,州学的正面向阳,选用了精良的建材。厅堂、大门、厢房都用黑、白、红等色涂料、漆料加以装饰,全部都按照传统的要求去办。学生和老师都建有宿舍,厨房和库房都井然有序。一切材料、工具都准备好后,大家就齐心协力去干。由于工匠技艺高超,官吏工作勤奋,夜以继日地工作,过了一年学馆就建造好了。
举行祭孔的开学日期将要到来时,盱江人李觏规劝大家说:“虞、夏、商、周四代办学的情况,从经书上就可以见到。秦国凭借崤山以西的实力与六国进行激烈战斗,想称帝于万世,而后刘邦一声令下,函谷关的门户就守不住了,强兵骁将,连投降都唯恐落后,这是为什么呢?这是由于秦朝把诗书上的道理都废弃了,使得人们只看见眼前私利而听不到道义。汉武帝在国强民富时登位,光武帝出身行伍,他们都能孜孜不倦地推行儒家学说。那时的风俗教化的淳厚,一直延续到灵帝、献帝时。普通百姓敢于直言的人,掉了脑袋也不后悔;功高震主的大臣,能服从命令而放弃手中的兵权;割据一方的军阀,也不敢改变臣子的名分而称帝,就这样维持了几十年。儒家教化能够如此深入人心。现在国家有圣明的皇帝,你们袁州有贤明的长官,使得你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,实践古代圣贤的遗训。在天下太平时,可以讲诵礼乐以感化百姓;万一出现变乱时,人们尤其应该坚持大节,当臣子的要为君而死,当儿子的要为孝而死。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,在行为上有所效法。这就是朝廷办学的意图所在。如果办学只是为了舞文弄墨以谋取个人私利的话,那岂止是诸位的羞耻,也是治理国家的人所担忧的事啊。”
注释
皇帝:这里指宋仁宗。
祗(zhǐ):恭敬。
范阳:古郡名,在今河北涿县一带。祖君无泽:祖无泽,字泽之,北宋上蔡(今河南上蔡县)人,历官直集贤院。袁州: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。
通判:官名,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。陈君优(yōu):陈优,字复之,北宋长乐(今福建长乐县)人,进士。
黝(yǒu):淡黑色。垩(è):白色土。
舍菜:也作“舍采”,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。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。舍,放下。
盱(xū)江:水名,一称抚河,又称建昌江,在今江西东部,谂(shěn):规劝,告诉;勉励。
草茅:指在野的人。
谭:同“谈”。二三子:即“二三君子”的略称,大家,诸君。
评析
文章标题为《袁州州学记》,实则主要是“议”。作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第三段中。
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,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。早在夏代,就有了学校的建制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中说:“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,……夏日校,殷日序,周日庠。”不过,这些官办的教育机构不尽如人意,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,有不少地方“假官借师,苟具文书。或连数城,亡诵弦声。倡而不和,教尼不行”。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了袁州州学办得确实不同凡响。
文章的开头,通过地方官员对办学所持的不同态度,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,为下文祖无泽积极办学的行为做了铺垫。在第二段中,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创办袁州州学的全过程,从选址、备料、房屋结构、装饰粉刷等各个方面分别叙述。从中可以看出祖无泽在操办上确是一丝不苟,而作者并未用过多的笔墨进行赞颂,这正是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笔法。而在关键性的第三段中,作者首先谈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,说明了教育事业确实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。接着,笔锋又转向现实,指出朝廷倡导办学的宗旨所在。最后对“弄笔墨以徼利达”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,文章到此戛然而止。读到这里,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在祖无泽的过问下,袁州州学一定会办得风风火火,成为当时的表率了。
选材详略得当,也是本文写作的成功之处。如前所述,作者对办学的全过程介绍得巨细无遗,而对原来的“学宫”则仅用一个“阙”字加以概括。“四代之学”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?由于儒家的经典中早就有了详细的记载,因此作者便略而不谈。
鉴赏
在《袁州州学记》中,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,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,看到学宫破坏、孔庙狭窄的现状,决定兴建一座新学宫的过程。当学宫落成,举行“释菜”祭孔的时候,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,发了一通议论。他说,秦始皇想万代做皇帝,但刘邦一带头造反,函谷关就守不住了。秦朝的大小将领,叛变投降,争先恐后。为什么?是《诗》、《书》的大道理被抛弃了,人们只见私利,而没有听过正义之声呀!而汉武帝、汉光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,纯善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,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,连功高震主的军阀,也不敢胆大妄为,圣贤的教化深入到了这个地步。如今,你们袁州的读书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关怀,在本地的学校学习古代圣贤,就应该培养忠孝礼节,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。如果只是舞文弄墨,求得功名富贵,那不仅是耻辱,也让朝廷为政者担忧呀!
凡是读过《袁州州学记》的人,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。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,反复宣示“为臣死忠,为子死孝”的说教。但再读思之,则又释然。范仲淹不也是“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”吗?倘若能把这个“君”解读成国家的话,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了。
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,《袁州州学记》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摇曳多姿,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,但它凝炼庄重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。如果撇去它的文学意义不论而从广告层面上去看,《袁州州学记》可能是较早宣传宜春(袁州)的报告文学了。就凭这一点,我们也有理由感谢李觏。据史志载,最早在宜春兴建昌黎书院(当时称韩文公祠)的正是《袁州州学记》中的主角祖无择。由此很自然会让人想到,倘若昌黎书院还在,何不以此为基础,建成一个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场所——就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——让人们能真切地触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。
作者简介
李觏
李觏(1009—1059),字泰伯,号盱江先生,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改革家,他生当北宋中期“积贫积弱”之世,虽出身寒微,但能刻苦自励、奋发向学、勤于著述,以求康国济民。他俊辩能文,举茂才异等不中,讲学自给,来学者常数十百人。李觏博学通识,尤长于礼。他不拘泥于汉、唐诸儒的旧说,敢于抒发己见,推理经义,成为 “一时儒宗”。今存《直讲李先生文集》三十七卷,有《外集》三卷附后。为纪念李觏,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,塑有李觏雕像,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。
轶事典故
巧对晏殊
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李觏是很好的朋友,晏殊每次来建昌(江西南城)李觏都要陪他游览麻姑山,并共同论诗赋文,写词作对。
有一次,二人观赏麻姑山的“玉练双飞”,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余家沅,忽闻咿咿哑哑的车水声。此时,正是三夏盛暑,二人手持摺扇,信步来至车水处,晏殊忽然词兴大作,高声吟道:“车儿车水水随车,车停水止”李觏听了称赞道:“人谓临川多才子,而同叔当居其首,今公见水吟车,可谓临川古风矣”。晏殊笑道:“直讲先生久居仙山,山高风爽必喜吟风,愿先生以风对”。觏公沉思片刻,见晏殊挥扇以待,顿时思路大开,手摇摺扇大声诵道:“扇子扇风风出扇,扇动风生”晏殊听罢,连声称:“妙对妙对。”二人拍手大笑,车水农夫在旁聆听多时,也跟着赞道:“对得好,对得好。
曾巩对下联
庆历年间,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常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课,听讲者有太学生百余人,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、号称“南丰先生”的曾巩。
有一次,李觏应邀赴豫章春游,随行学生十余人。从建昌东门出发,经抚河至赣江。时值暮春三月,逆风顺水,船家扯下帆篷,装上浆橹,摇橹前进。舱内李觏居中而坐,门生并列左右,曾巩坐于右侧最后一个位子上。李觏对众生说:“此去豫章尚远,行舟寂寞,何不以行船为题,对一对联,用来消遣。”诸生同声说道:“请先生拟上联,我等对下联。”李觏点头沉思,舱中顿时沉静下来,唯有吱哑吱哑的橹声。李觏手指船橹,高声说诵道:“两橹并摇,好似双刀分绿水”
诸生从左至右,依次对下联。李觏抚髯静听,有时轻轻点头,有时又评论修改一番。看他的神气,似乎对所有下联,均不满意。最后,只剩下曾巩一人,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。只见曾巩不慌不忙,站起来躬身向先生施了一礼,高声对道:“孤桅独立,犹如一笔扫青天!”
李觏听罢,不禁连声叫好:“此联气魄雄伟,思路开阔,对仗准确,实为难得之妙联。”诸生齐拱手向曾巩祝贺。正在摇橹的船家,也来凑热闹:“真是名师门下有高徒啊!”
李觏斗恶僧
北宋思想李觏,幼年就聪明过人,七岁会写文章 ,九岁能吟诗作对,从小便由父亲带来麻姑山 居往。
麻姑山上有座仙坛大庙,庙里住着两个和尚,一老一少。那少和尚年近三十,极不守佛法,爱色贪财,好吃妄为,百姓皆骂他为“恶僧”。这恶僧平时只惧怕两个人:“一是庙内老和尚,因是师傅;二是乡绅骆司公,因是他堂叔。
这年七月七日,是山上朝庙大典,乡里士绅,地方官员,都上山朝庙。时年九岁的李觏,同着几个儿童 ,也来赶热闹。他们清早就来到庙门口,正欲进内,却被恶僧拦阻,喝令他们出去。李觏带一伙儿童躲到树林里,只见恶僧将偷来的酒肉装入一竹篮里面,慌慌张张出庙朝山下走去。李觏等人在后面暗暗跟踪。到了龙门桥边,忽见恶僧与一来人躬身施礼,李觏一看,正是恶僧的堂叔骆司公。只听络司公问道:“一早下山何往?”恶僧答道:“眼下正是青黄不接,师傅叫我下山买点东西。”骆司公见他神色慌张,揭开他的篮子一看,见装的正是酒和肉,便勃然大怒,骂道:“畜生放肆!”随即喝令恶僧将酒肉送回庙中。李觏等几个儿童见恶僧一副狼狈相,高兴地躺在山坡上大声唱道:“和尚不怕丑,受戒又还俗,落发不守法,喝酒又吃肉。”恶僧听了,又气又恨,不断向山坡扔石头,骂声:“笞箕鬼!”快步钻进了山庙。
早饭后,朝庙人络绎不绝,庙内红男绿女,热闹异常。李觏带几个儿童,进入大庙,又遇上恶僧。恶僧手持木棍追打李觏。李觏往人群中一钻,潜入禅堂右侧一个小小的空房。他轻轻地关好房门,只见房内有一张不方桌,上面放着一只小杯,旁边两把小木椅,南北两边墙上,各挂一个小葫芦。他取下葫芦,揭开一闻,酒香扑鼻;倒在杯中,但见酒色鲜红,一尝,甜蜜可口。他又揭开那边的小葫芦,一闻,酒气浓烈,倒在杯内,则是白色。红白两色在杯内呈现水红色。香味更是甜蜜。李觏知是敬神用的酒,正欲喝下去,忽然门被推开了,李觏来不及挂起葫芦即被来人扭住,一看,原来是恶僧。恶僧见李觏偷酒喝,觉得抓到了把柄,于是,将李觏扭到大厅见老和尚,说他偷吃了神酒,要老和尚重罚。老和尚素爱儿童,听说李觏年幼能吟作对,早想面试于他,今日正是个机会。此时,适逢骆司公也在座,就对骆司公说:“听说此儿颇有才干,今日却如此无礼,应作何处置?”骆司公说?:“我自有道理。”随即叫李觏近前,说道:“我今天出一上联,你若能对出下联,就放你回去,否则,按佛规笞罚。”李觏答道:“愿从尊便。”骆司公随即出上联曰:
“红白相渗,入室尝遍南北。”
李觏恼恨恶僧,心想,有来应有往,你嘲弄我,我也嘲弄你。正好借此出出恶僧的丑,于是对出下联曰:“青黄不接,下山买东西。”
老和尚听了,连声叫好,拍案称奇。骆司公听毕,猛想起小和尚清早提竹蓝下山的丑事,便一一告知了长老。老和尚勃然大怒,喝令众人把恶僧按倒在地,痛打四十棍。
此后,老和尚常在名门主客面前,夸赞李觏,恶僧再也不敢欺侮儿童了。
风月亭
风月亭位于黎川城南篁竹境内,阡陌之野,有亭翼然。数百年来,它为南来北往过客遮风挡雨,蔽日乘荫。细观此亭,南北通向,长6米,宽5米,高5米,两端门额均嵌有“赤溪风月亭”五个石刻大字,一门联曰“才过怀泉鸟语花香犹在耳,方临赤溪新亭古驿又宜人”亭墙斑驳脱落,芳草萋萋。亭内青砖为瓦,卵石铺地,东西两侧为后来修砌的水泥凉座,供路人歇脚之用,其东墙内嵌一石碑,上书“奉宪敕碑”。碑文依稀可辨。据其内容推断,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,后因年久失修,今已破旧。据《新城(今黎川)县志》记载,风月亭“在城南五里赤溪,宋儒李觏(1009-1059)读书之所。其自言曰‘朝朝风扫地,夜夜月为灯’。故以名亭”。900多年前,这里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,风光旖旎,景色怡人。南面群山黛岭,北望村里人家,东里临黎河流水,西指桑梓阡陌。周围茂林修竹亭亭如盖,桃源兰圃鸟语花香。明朝同邑邓篆赋云:“维武陵之旧圃兮,泛平津以通渔。一水飞光而带郭兮,千峰流翠以曳裾。指葱郁之曲陌,望桑麻之烟墟。山连水系,霞卷云舒。春擒转响于修竹,林花翻洒于兰区。前排峻岭之黛,左控长虹之波。村里烟迥,清溪雾错。岫蕴彩而霓飞,浦腾文而锦濯。伊亭榭之仿佛,信风月之攸托。尔其借言栋楣,托景兰药。靡翠草而成茵,幕丰叶以为幄”。如此美景仙境,有诗赞曰“杨柳春光风淡淡,梧桐秋色月溶溶”。真可谓世外桃源,潜学胜地。
然而,宋时的风月亭不仅风景秀丽,更因此间主人而闻名遐迩,蜚声海内。李觏,字泰伯,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。胡适先生称“李觏是北宋的一个伟大思想家。他的大胆,他的见识,他的条理,在北宋学者之中,几乎没有一个对手!`````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,是王安石的先导,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”。据史志记载:“李觏世居麻姑山阳,(今南城境内),己迁黎赤溪,为赤溪人。不慕荣利,于所居赤溪庐南作‘风月亭’,读其中。夙夜讨论文武、周公、孔子之遗文旧制与当世之务,悉著于篇”。文章自成一家,创立“盱江书院”,故又被称为“盱江先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