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

作者: 杨万里 朝代: 宋代

才近中秋月已清,鸦青幕挂一团冰。
忽然觉得今宵月,元不黏天独自行。

这首诗属于: 咏物 月亮

鉴赏

俗话说:“月到中秋分外明。”诗的首句正是袭用这句俗语的语意。“才近”二字,扣题目的“八月十二”,只差三天,便是中秋,真称得上“近”了。本来每月的望日,月亮都是光明的,而这句俗语突出的是“中秋”,重点在“分外”。分外者,特别之意也,即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点。八月十二,虽还未到中秋,但却接近中秋;虽未达到“分外”,却也是“已清”了。这已初步道出了题意。

第二句,进一步写“望”。诗人所望见的是“鸦青幕挂一团冰”。仰望高空,俨如帷幕,色比鸦青,倍觉淡雅。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,悬挂着一轮明月,色泽的优雅、美丽,颇能引人入胜。还不止此,在这里诗人不说“月”而说“一团冰”。团者,圆也;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,再次是白,这较之“一轮月”不仅更为形象,而且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,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。它不仅给与读者以美的享受,而且能给人以情操的陶冶。

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,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。“忽然觉得今宵月”,通俗易懂,简直就是一句白话。这种语言,新鲜活泼,是诚斋诗的特点之一。

第四句则说明“忽然觉得”的内容,也就是对“今宵月”的一个遐想。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。在诗人的笔下,月是千姿百态、各不相同的,而他们由月所引起的遐想,也是各不相同的。而诗人能独辟蹊径,别有所想,出人意表。诗人想的是这个月亮“元不粘天独自行”。“元”即“原”字,意思的“原来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”。夜空片云全无,一轮明月高悬,似乎无所附丽,独自运行。设想新奇,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。

这首小诗,既创造出优美的境界,给读者以美的享受;又出以新奇的遐想,启迪着读者的思路;而那种通俗的语言,虽然传统的诗家,视为“鄙俗”,却使读者感到新鲜活泼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缪钺等撰.宋词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2.06:第1100页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刚刚接近中秋,月已清圆,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。
忽然间,觉得今夜的月亮,独自行进在,与天隔离的空间。 注释
诚斋: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1154)杨万里进士及第,授赣州司户,继调永州零陵丞。时张浚谪居永州,万里力请始见。张勉以“正心诚意”之学,万里终身服之,并名其书室曰“诚斋”。
鸦青幕挂一团冰:谓鸦青色的天空悬挂着一轮寒冰似的明月。幕:帷幕这里指天空。
元:同原。
粘天:附着天。

创作背景

《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》正是诗人晚居家中,于诚斋望月,一时兴发而作。

作者简介

杨万里

杨万里

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男,汉族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南宋杰出诗人,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、“南宋四大家”。

杨万里的诗词推荐

好事近·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

月未到诚斋,先到万花川谷。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
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未是秋光奇绝,看十五十六。

泊平江百花洲

吴中好处是苏州,却为王程得胜游。
半世三江五湖棹,十年四泊百花洲。
岸傍杨柳都相识,眼底云山苦见留。
莫怨孤舟无定处,此身自是一孤舟。

念奴娇(上章乞休致,戏作念奴娇以自贺)

老夫归去,有三径、足可长拖衫袖。一道官衔清彻骨,别有监临主守。主守清风,监临明月,兼管栽花柳。登山临水,作诗三首两首。
休说白日升天,莫夸金印,斗大悬双肘。且说庐传盛事,三个闲人眉寿。拣罢军员,归农押录,致政诚斋叟。只愁醉杀,螺江门外私酒。

宋代诗词推荐

穆陵路

西游匣长剑,日暮湘楚间。歇马上秋草,逢人问故关。
孤村绿塘水,旷野白云山。方念此中去,何时此路还。

寓居武丁馆

暑雨飘已过,凉飙触幽衿。虚馆无喧尘,绿槐多昼阴。
俯视古苔积,仰聆早蝉吟。放卷一长想,闭门千里心。

玄都观

千寻绿嶂夹流溪,登眺因知海岳低。瀑布迸舂青石碎,
轮茵横翦翠峰齐。步黏苔藓龙桥滑,日闭烟罗鸟径迷。
莫道穹天无路到,此山便是碧云梯。